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拓展摄影边界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拓展摄影边界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之东北故事作品展海报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拓展摄影边界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现场

  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9月19日至25日在平遥古城如期举行,来自海内外28个国家(地区)的1200余名摄影师共计12000余件作品参加展览。本届大展以“光影视界,共创未来”为主题,坚持“探索性、实验性、开放性、创新性”策展理念,组织了八个策展、八个个展和四个院校展。由于疫情影响,尽管规模不及以往,但依然精彩颇多,可圈可点。

  主题展“一起向未来” ,精彩展示北京冬奥风采;学术展以“新摄影20年”为题,邀请亲历者以平遥模式为鉴,梳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发展。共有90多所国内外院校参展的院校展、中国青年策展人培养计划、 PIP青年摄影展、 PIP少年摄影展等多个面向年轻人的项目,成为平遥大展颇具创意的一大亮点。

  大展最终评出44名摄影师获奖。史春的《东北故事》获评审委员会大奖;陈雪玲、赵峥、韩叙、李涵玉等10人获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鲲鹏奖” ;郭梅、徐桂明、雷光先、王国庆等10人获优秀摄影作品奖;吴艺煌、孙国虎、郭强荣获多媒体优秀作品奖;王爱华、陈桥顿、李铁强等6人获优秀摄影画册奖;朱秀英、袁徐庆、范立彦、陈晓琦获优秀策展奖;曹乃千、赵艺童、卫卓然等10人获院校优秀作品奖。

  探索摄影语言的边界  

  平遥大展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培养与成就年轻摄影师的成长。2020年大展特设中国青年摄影推广计划“鲲鹏奖” ;今年90多所国内外摄影院校参与院校展,一代又一代年轻摄影人以崭新的手法、敏锐的视角、全新的观念,不断拓展摄影语言的边界。评委认为,本届大赛来自青年摄影人的作品,水平有明显提高。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话题的深耕上,拓展对时代及当下生活的回应。

  其中,获得“鲲鹏奖”的作品《上海致幻》 ,运用抠除人物影像手法,以人的缺位暗喻疫情扰乱正常生活。 《海洋观察入门》多视像叙事文本,将人类对于各种塑料制品的依赖与化学污染对于人体以及生存环境的危害,用绘画与摄影结合的方式赋以有创意的呈现。《像素》利用手机摄影的数码影像原理,将万千世界真实图像与数码影像单元——像素,通过转码完成现实与虚拟的对比,引导观众从作品的视觉长卷还原于“1 + 0”简单的数字组合,从而探索物质世界的哲学命题。 《补阙》以模糊隐喻不确定性图像和多文本组合的呈现方式,质疑搭建传统、信仰、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的人为环境。 《纯洁》将人、物等生活中的各种单体物质以素色脸谱化孤立于每幅画面,企图通过对比联想,认识单体物质存在于现实生活的属性、作用及价值的可能性。

  从具象到抽象,从写实到符号,摄影人充分调动光、影、像在现实与虚拟影像中愈加活跃的想象力。从单片到组图,到今天以多视像文本的多维度视觉叙事……一部作品的结构,随着摄影人视野的广度及思考的深度,亦愈加多样而丰满。

  关注公共话题的私人视角  

  摄影技术与语言的进步,又一次拓展了人类思想与思辨能力。从纪实到观念,摄影师的镜头,一次次介入社会彰显力量。

  天津美术学院摄影系以学术带教学,以话题引导摄影语言拓展,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自2017年开始,将传统的纪实摄影课程改为“问题与图像” ,提出观念摄影的概念。此次院校展中,天美的五组系列作品,以干净客观含蓄的影像,直击社会弊端,组组照片有深度见格局。获奖作品《苍凉如水》通过将他人身体的伤痕疤印投影重叠于自己身体的再创作,设问今天的我们是否有可能了解他人的伤痛,产生共情。

  此外,出自一位中年女摄影家之手的获奖作品《神话或现实》 ,为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非洲。两组画面没有俯视,没有猎奇,更没有赤裸裸符号式的贫穷落后粗陋和野蛮……作者运用对光影和焦距娴熟的控制力,将没有经历殖民的埃塞俄比亚南部人们融入大自然的和谐景象,拍得诗意般梦幻浪漫;而面对已经殖民化的北部民众,则刻意以近景特写突出人的面貌和背景中威严的教堂。南北部落不同影像处理记录了文明进程留在这个民族发展中的痕迹。在今天世界霸权主义和种族歧视依然猖獗一时之际,拍摄镜头和视角,充满尊重和温暖。

  策展人的水平决定作品高度  

  今天的手机时代,摄影已经不是摄影家的特权,每个人都有通过影像表现美和介入社会表达思想的能力。优秀策展人,恰恰将大众影像的传播,纳入轨道,引向高处。

  获得优秀策展奖的《静水流殇》苏州九人展,被精心设计为一个集合装置、图片、视频以及音响等多媒体的多层次视觉场域。策展人将九位不同年龄、文化、身份的摄影家对苏州的影像碎片,精心排序,为观众展开一幅裹挟着南方的湿润、邻里众生百态风情,有些熙攘又不疾不徐的视觉长卷。一改以往地方群展多以景观地貌建筑人物等代表性物象讲述一方水土, 《静水流殇》选择的九组照片,着力于精神层面深描苏州人的内在秉赋,习性情致,一方文化带着温润的质感,扑面而至。

  占据柴油机厂一整厂房展区的获奖作品《杨杖子》 ,又是策展人的一部倾心力作。硕大的巨幅影像有体量地横竖于空旷厂房,借助从天窗射入的缕缕阳光,黑白影像、高大厂房、灰度墙体,些许冷瑟些许肃穆地融为一体。展览环境贯穿不同观看形式的多模态视觉叙事手段:两个不同视像的入口带入不同的观看情绪,作者精心裁剪的视频纪实、静态影像图片以及收入画册的精选佳作,以不同材料不同呈现,引导和唤起不同的知觉兴趣,调动受众从更多角度获取影像信息。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发布者:解瑂,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yishurenzheng.com/989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