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嘉宾合影

当(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叩响津门,我们将如何解读这样的地缘链接?

当一所美术学院主办如此大规模的双年展,会面临怎样的压力与挑战,突破与创新?

在双年展机制建立129年后的今天,重新打量这一概念,我们将如何理其在当代语境下的角色张力?

当展览群落打破白盒子空间,漫溢在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态中,又将激发出怎样的化学反应……

2024年8月16日,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在天津美术学院如约而至。展览汇聚100余位来自北京、天津、西安、银川、呼和浩特、济南、上海、杭州、重庆、武汉、长沙、广州、深圳等地的高校领军人物及当代艺术界先锋艺术家,以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科技艺术、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并集体呈现出新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崭新风貌。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田野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中国,能够持续举办的双年展、三年展并不常见。作为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田野介绍到:“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自2010年至今,已在宁夏银川、内蒙古呼和浩特成功举办三届,本届展览是中国西部国际艺术双年展与天津美术学院联手成功申请的“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展览开幕现场

这是一次对中国近年来发生的艺术现象较为全面的检视,是国际艺术潮流与在地艺术生产的比较研究,也是一次艺术的本源追问与视觉智慧创新精神的探询。值得注意的是东西部的发展节奏并不平衡,中国西部的当代艺术环境和文化生态一样处于相对弱势的境遇。本次展示活动移步东部沿海地区,在天津这个被评价为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域和国家级文化历史名城举办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闪耀的亮点。我们希望在多层次,全方位的时空平台上,充分呈现这次展示活动的多样性、开放性、广泛性、包容性的视觉愿景,为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建树贡献一点绵薄之力。”田野在致辞中表示。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学术主持张奇开教授解读展览主题

谈及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学术主持张奇开教授如此解读:“本源与智新”恰恰与今日中国艺术界所关注的问题结点跳动在非常相似的节奏上。“本源”在语义上是事物发生的根源,我们在思考一切文化现象的时候,都要追溯它的本源——即它从哪里来;而“智新”可以理解为“智慧”与“创新”概念的重组。艺术是一种视觉智慧,而人类的所有发展和进步都需要创新,在前人和本源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和发展出新的文化模式。

可以说,中国艺术家用双年展的游戏规则来参与知识生产,其本身就已经进入了‘智慧创新’的序列,是艺术向中国式现代化大踏步迈进的一个文化表征。他们的作品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现实与传承,这种‘中国经验’深藏于中国艺术家创意意识的文化基因中,如影随形。这是否也可以解读为一种视觉智慧的本源追溯,和在地性创意与国际化步伐齐头并进的文化显现呢?”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评论家代表高名潞先生致辞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先生致辞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教授致辞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开幕式由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教授主持

本源与智新——(中国)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由三个主题、四大展区及系列学术论坛等活动构成。以“现实的图像转译”“差异化抉择”“观念与形态”为主题呈现的160余件(组)作品分别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美艺术街区·天美艺术空间、天津美术馆及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航站楼展出。

“现实的图像转译”聚焦当代艺术如何以个性化、多样化的媒介和手法,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对现实的感受进行视觉与观念的重新诠释与构建。这一展区关注艺术家、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即表现艺术家的主动性作用以及对客观对象的转译方式。熟悉又陌生的图像是艺术家思考、预设与转化的结果,挑战了观者对现实的固有认知,思考图像如何成为诠释世界的重要媒介,并邀请观众在视觉的游历与场域的体验中,探讨现实与图像之间的复杂关系,重塑视觉与思维的双重边界。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现实的图像转译”展区现场

“差异化抉择 ”展区将作品移至天美艺术街区,在这片象牙塔之外的公共空间向观者袒露最前沿的艺术思考。通过八位艺术家的作品呈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将科技、社会、自然与个人情感交织,体现出艺术家在创作中基于个体生命经验的差异化所作出的抉择与取舍。在“差异化抉择”后,艺术家们选择以超脱视觉惯例的图像,来折射出世界图景中流转着艺术灵蕴的多棱镜像。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天美艺术街区“差异化抉择 ”空间现场

“观念与形态”是艺术创作过程中最核心的两个方面,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想”与“做”。“观念”是生命体验与文化经验形成的思想认知。“形态”则是所思所想转换而成的艺术语言及结果。“观念”与“形态”的结合,既体现多维度的艺术创作过程,又反映丰富的艺术作品样貌。该展区试图以青年艺术家们的多元作品和多重议题,引发观众对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科技等边界的认知、思考与探索。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天津美术馆“观念与形态”展区现场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教授参观展览

而最新纳入展陈空间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航站楼,则成为四大展区中人流量最多的集散地。天津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邱志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天美艺术街区与机场航站楼纳入展览范畴,正是双年展与整个城区深度融合、相互渗透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当代双年展的形式更加多元、视角更加独特,极具现代性、探索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能为所在城市输出一种创新能力,具有构筑城市文化精神、建构城市文化记忆、振兴传播城市文化的力量。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天津美术学院也有责任为天津打造一个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双年展,打造一个与城市文化互动、与大众交流的开放平台,真正践行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展厅现场与作品互动的师生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在地&汇流——多维语境下的双年展知识生产”论坛开幕式主持谭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双年展由天津美术学院这一艺术学府领衔举办,不仅是学院自身愿景的实践,也是与全国艺术院校携手并进,共同探索艺术学科新突破、新发展的有力举措。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本次双年展组委会统筹策划人谭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到:“本届双年展以美术学院作为主体组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专业策展团队的策展模式。我们在策展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创新,在主要策展人的带领下,将展览分为三个主要板块,而每个板块由学校的年轻艺术家组成策展团队——首次启用年轻艺术家作为策展人,成为我们在策展模式上的创新与突破,我们也将持续在重组中探讨新的可能性。

围绕“本源与智新——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这一主题举办的“在地&汇流——多语境下的双年展知识生产”系列学术论坛,则通过多组议题聚焦双年展机制与创新、全球化与在地性、趋同化与差异性、城市更新与全民美育、科学与艺术多元共生等文化及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召集全国极具影响力的批评家、高校理论学者、新锐艺术家、资深媒体人、策展人、文化艺术机构代表等三十余人,共同激发艺术与智识的深度碰撞,力图以东西部联动与跨区域合作,促进文化传播交流与艺术创新发展。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8月15日两场论坛嘉宾合影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回归与再造:我们为什么需要双年展?”论坛现场

第一场论坛以“回归与再造:我们为什么需要双年展?”为主题,由策展人、撰稿人段少锋主持,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奇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总策展师、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田野,天津博物馆副馆长、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艺术批评家刘淳,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谭勋,天津画廊协会秘书长、帕斯卡画廊主理人徐书瑞作为研讨嘉宾展开讨论。

本场论坛强调当代艺术活动应具备开放的国际视野,吸引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和作品,融合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丰富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其次艺术国际化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提升,以威尼斯双年展为例,强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国际交流,中国传统艺术语言需要进一步实现其当代转化。双年展能够激活地方经济与文化活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提高公众对艺术的理解和参与度,营造全民共享艺术的社会氛围,为举办地注入新的经济动力和文化活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今日艺术:趋同化与差异性之辨”论坛现场

第二场论坛围绕“今日艺术:趋同化与差异性之辨”展开讨论,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张奇开主持,参与论坛讨论的专家学者有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田野,天津美术家协会艺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郭雅希,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艺术理论家藏策,策展人段少锋。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互联网文化的昌盛影响之下,年轻人的文化与思想正发生着变化,反映在艺术创作方面,可能会产生趋同化的现象。郭雅希认为,艺术家面对时代和世界拥有独特的感知和思考,这与他们独特的生命形态,生活经验,生长环境和原文化滋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差异化由此产生。李晓峰认为出现趋同化的原因一为迎合,二是向内,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艺术需要成为它自身,而不是某一种替代品。当今时代,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这种复杂的局面,既要促进艺术的交流与共享,又要尊重和保护艺术的多样性。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多元与共生:艺术生态中的双年展”论坛由策展人、撰稿人段少锋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总策展师、中国西部国际双年展总策展人田野,批评家、策展人、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春辰,文艺学者、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陈海蓝,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传统文化数字艺术联盟执行秘书长吴志群,上海澄元艺术集团总裁、艺术的味道创始人裴今梅。

研讨会中提出,一个城市中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重要元素,也是城市的视野和文化名片。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城市,而双年展目前需要觉醒,从而引领艺术走向新的发展方向。其次,艺术与科技融合为传统艺术形式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艺术生态系统的完善,包括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收藏等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推广。双年展能够为人们带来对于艺术的全新感受,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知和欣赏水平,培育艺术消费市场,促进艺术产业的发展。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地域与全球:历史文化与国际交融”论坛嘉宾季观众合影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地域与全球:历史文化与国际交融”论坛现场

“地域与全球:历史文化与国际交融”为议题的论坛由天津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范晓楠主持,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有著名批评家高名潞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卫、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尹丹、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赵炎、凤凰中心馆长肖戈、雅昌艺术网资深主编裴刚。

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当代艺术谈起,并放眼全球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危机及困扰,分享了各自关于地域文化和全球化的观点。著名批评家高名潞先生援引MIT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十月》杂志问卷中的问题进行开篇:“如何构建多样的现代性模式及其复杂的内在关系,以此完善我们对全球现状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的在地艺术,不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互体互用’的‘互为体’。我们应该打破线性历史和地缘政治,从文化认识论的层次去讨论当代艺术。”来自高校的科研学者以及资深媒体人分别从经济全球化对当代艺术及双年展的影响,“逆全球化”的“合流”,经济与文化的“后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危机,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的重要作用和当代艺术的文化景观等角度进行了交流。

当一个西部美术作品双年展登临东部沿海,我们更想看看了……

8月16日两场论坛及嘉宾合影

据悉,本次双年展将持续至9月15日。

 

来源: 艺术中国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发布者:艺术认证中国,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yishurenzheng.com/4762/

相关推荐